close

30年,彈指一揮間。回顧一個人的30年人生,“酸甜苦辣”無法涵蓋,更何況是一家擁有過上百位知名歌手的唱片公司──滾石唱片。30年間,滾石從台灣地區第一家本土唱片公司變為唯一一家本土唱片公司,這其中的點點滴滴,很難用一點筆墨加以回顧。也許,只有用歌聲表達才能完美傳情。前昨兩晚,“快樂天堂滾石30”演唱會在台北小巨蛋上演,滾石的80位新老歌手齊聚一堂,以“滾石同學會”的形式、用金曲共同回味了屬於他們的30年輝煌!

  本版撰文 記者 閔慧

  杜德偉

  家庭式精神激勵人

  隨著時代的變遷,唱片市場已變得越來越殘酷,歌手的“優勝劣汰”也是無法避免的事實,誰的唱片賣座,唱片公司就“包裝”誰,這和當年滾石的“家庭式”氛圍相差甚遠。

  杜德偉在回憶和滾石的情緣時告訴記者,滾石不會用“捧”的眼光去看每個藝人,他們讓每個藝人都很有歸屬感,“從1990年華星把我交到滾石手上的那一刻,我已經完全感受到滾石員工把我包圍的感覺,就像回家一樣。可以說,滾石成功造就了‘家庭式’的精神。”在滾石的每一個員工,他們都會被一句口號所觸動,那就是“我在滾石,我很重要”。

  杜德偉回憶說,記得剛進滾石那會兒,滾石還是一家小公司,只有一個辦公室,但當時的氛圍就很好,那時公司牆壁上貼著一句話激勵大家,“讓他們成為巨星,讓我們成為巨人”,看著就很振奮人心。周華健也說,滾石大家庭的氛圍是很強的,“強到讓你感動”。

  潘越雲

  締造多個第一紀錄

  來來往往,歌手無數,但“潘越雲”的名字在滾石的歷史上無疑占了舉足輕重的地位,她是滾石唱片簽下的第一位正式歌手,並為滾石締造過好幾個第一:台灣地區史上第一張鐳射CD唱片是1985年潘越雲和齊豫合作的《回聲》;台灣地區赴美錄制的第一張唱片,是1986年潘越雲發行的精選作品《新歡舊愛》;1988年發行的《男歡女愛》是台灣地區唱片史上第一張男女對唱專輯……在滾石的12年,也是潘越雲事業的巔峰時期。

  儘管已離開滾石多年,但在潘越雲的心中,滾石就像自己的再生父母,永遠無法被取代,“即便我到世界各地,即便我和不同的唱片公司合作,滾石永遠是擺在第一位的。”

  黃耀明

  深受創意策劃啟發

  很多香港地區的歌手當年要想在台灣發展,都要仰仗滾石為自己的唱片“出謀劃策”,而“創意”正是上世紀80年代滾石最有別於其他公司的殺手閒。黃耀明在台灣地區發行的第一張、也是唯一一張普通話唱片,正是出自滾石之手。“我與滾石策劃過唱片《明明不是天使》。在企劃和宣傳方面,他們真的很有自己的一套,對此我也很有啟發。”

  當年黃耀明住在台北,滾石團隊討論他的音樂該為了台灣地區市場做怎樣的調整,造型該怎樣設計等。在黃耀明看來,其實這是一張很奇怪的專輯,但最後卻做了出來,連他自己也覺得不可思議。

  從達明一派到現在差不多25年來,黃耀明坦言自己一直在嘗試著企劃,“很有計劃地去做。另一方面,保持自己的創意更重要。”實踐也証明,滾石這一“企劃”的觀念,慢慢在圈內盛行,甚至遍及到了香港地區。

  周華健

  一輩子在滾石該多好

  “我沒有在別的公司待過,離開學校以後進了滾石,就在滾石裡面當員工。我深深體會到‘我在滾石,我很重要’這句話的意思。你看,上上下下很多主管你也認識,各個部門的人你也認識,定期有很多聚會。”除了李宗盛這位滾石的元老之外,周華健絕對能躋身滾石“最長情歌手”之列了。而現在還在滾石體系是華健引以為榮的一件事。“一個人如果能一輩子只待在一個唱片公司有多好。能不能一輩子都只待在一個我認同、佩服、相信的唱片公司?”

  周華健坦言,自己已經不太在乎別的唱片公司能否給他一些更多的前景,“能夠這樣大家共同面對現在外面的形勢,我們一塊兒去解決它,那也是蠻痛快的事情。”

  創業回首

  83%的錯誤換來17%的成功

  採訪對象 段鐘沂(滾石唱片創始人之一)

  1980年,段鐘沂、段鐘潭兄弟辦《滾石》雜誌,一度虧得一塌糊塗,之後從廣告業賺了錢,決定創辦滾石唱片。本意是想向英國RolingStone樂隊致敬,卻在歌壇創造了另一段音樂神話。

  據段鐘沂回憶,在滾石的鼎盛時期,那一年所出的唱片中間,真正賣到不賠錢的只有17%,剩下83%去哪裡了,可能聽眾現在聽都沒聽過。正式因為犯了那83%的錯誤,才得來了17%的成功。滾石最高峰的時期有一百多個藝人。

  如今,唱片市場已今非昔比,這些都是科技發展的必然結果,段鐘沂的目標很明確,就是努力認真做該做的事。“現在能做什麼就繼續做,做到有一天你不想做了,沒有能力做了,那你就安安靜靜、快快樂樂地離開,包括我自己在內。”段鐘沂如是說。

  段鐘沂還表示,滾石就是一個內容提供者,“藝人把歌唱好,詞曲作者寫出很動人、很感人、很有趣的歌,整個產業鏈上的人(包括錄音室、MV導演等)都努力去做。”

  作為滾石的元老,周華健有著和段鐘沂同樣的理念:“有一句話:我們有錢、有收入的時候做音樂,沒有這個收入的時候,反正我也餓不死,我們也還是會做音樂。這句話是最近我跟很多滾石的好友、高層在聊天的時候聊出來的,這是我們給自己的鼓勵。”

  音樂時光

  當年滾石唱片一車一車送貨

  採訪對象 陳沫(唱片店老板)

  走進永康路46號的店面時,陳沫正在陪友人聊天,不大的唱片店飄滿了茶香。作為1990年代就入行的唱片店老板,陳沫見証了華語唱片十幾年來從逐漸繁盛、輝煌、再到沒落的全過程,感觸頗深。如今,陳老板是每場重要演唱會必到現場售碟、也是唯一一位能進劇場售碟的“唱片人”。“說到華語唱片,最近滾石的唱片整理出來賣掉了一些,30周年嘛,但是也不太多,不比十幾年前了。現在賣得最多的反倒是古典音樂。”

  談到華語流行音樂,談到唱片,陳沫的話匣子逐漸打開:“我是屬於比較早關注流行音樂的人,1987年的時候《音像世界》剛在上海創刊,我就是歌迷會的第一期會員。那時候流行音樂剛進來,電台里播什麼就想買什麼,而華語裡面滾石無疑是老大,雜誌、電台經常會做滾石的專欄,比如當時103.7的《滾石音樂雜誌》,專門介紹滾石的歌曲。我們有個習慣,就是每天早上八九點准時打開收音機聽各種專欄,一直聽到中午。覺得好聽的就心癢想買卡帶或者唱片回來。”

  由於當時接觸的東西太少,大家會很用心地去聽歌、去攢錢買自己喜歡的帶子,“那時候買卡帶都去延安路茂名路中圖上海公司門口找‘拷兄’,在手推車里最多的就是滾石的,小蟲的、周華健的、陳淑樺的都放在顯眼的位置。”陳沫說。

  1990年代初,CD開始大量出現,火爆的唱片市場,讓陳沫看到了商機:“記得和朋友去唱片展銷會做工作人員,一天就銷掉4000張,太驚人了。那時候國語唱片里毫無疑問滾石占大多數,穩占第一位,市場比例至少45%,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1996、1997年。”適時入行的陳沫也嘗到了甜頭,“那時候太平洋百貨四樓的唱片店面,春節期間一天的銷售額就有四五萬元,我做唱片也好做。像是周華健較早的專輯《花心》、《讓我歡喜讓我憂》,陳淑樺的《夢醒時分》,賣得最好。當時是上海音像出版社負責給我送貨,都是用依維柯汽車一車一車地送,一星期一車,周華健的就占三分之一,非常好賣”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psgps0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