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裕隆隊中鋒曾文鼎在台灣SBL最後一戰,拿下少見的「大三元」成績(得分、籃板球、助攻都達二位數),但他卻噙著眼淚離開球場。

他的委屈不難理解:中國CBA上海大沙魚隊以四年六二○萬人民幣挖他到大陸打球,無奈與他合約到今年一月十五才到期的裕隆隊不肯放人,堅持要他打滿合約,只是如此一來曾文鼎便無法在CBA開季前加入大沙魚,根據大陸聯盟不許季中登錄的內規,這位台灣第一中鋒因此不得不丟掉一年薪水與半年的球季。

而讓他更懊惱的是:裕隆並非一視同仁地處理旗下球員到大陸打球事宜,譬如前鋒陳信安和控衛李學林,都是在合約未滿即獲裕隆放行走人,而唯獨近年對裕隆戰績貢獻最大的曾文鼎,卻得到公事公辦的冷酷待遇,難怪他的最後一戰,沒有榮光與致意,卻滿溢不說出的慍怒。

「曾文鼎事件」雖僅是一樁工作權爭議,但放大來看,卻左右著後續台灣籃球發展、運動產業榮衰,甚而是如兩岸互動角色定位這般深邃的大議題。

就台灣SBL的發展趨勢而言,強隊爭取加入更大市場的CBA,而SBL自我轉型成CBA的「發展聯盟」,在時間上僅是遲早的事而已。市場的價格機制是一隻看不見的手,只會把更多好手帶到中國,SBL能付出的薪水(本季最高月薪十二萬台幣)嚴重低估了全球化市場裡台灣明星球員的身價;可想而知,SBL在好手出走的趨勢下,市場動能將更形萎縮。

「曾文鼎事件」的啟示即在於:既然趨勢不可避免,我們就應順勢而為,逆向操作,想辦法組織一支能在CBA躋身A咖的球隊(長期而言,CBA吸收一支台灣球隊也是趨勢),並把台北小巨蛋經營成最具魅力的「主場」(本季CBA每隊有十六場主場賽事),透過地方隊伍彼此對抗所醞釀、交織、創造的認同敘事,台灣的籃球熱情、市場經營與球員的競技企圖心才得以尋獲意義、同步向上,否則台灣籃球將愈來愈邊緣化,赴大陸打球的球星也只會愈來愈像「失根的蘭花」。

二○一○年中國GDP已達五點七兆美元,未來其「內需市場」對經濟成長的貢獻將逐步追上「出口」,與中國一海之隔的台灣應該大格局地來思考:在中國的成長過程中,我們應該扮演何種角色。如果說過去「出口賺匯」的時代,台商扮演著「資本」、「技術」、「管理」的提供者角色,未來的「內需消費」年代,我們應該販賣的不應該是——我想不出更好的字眼——「台灣氣質」(Taiwan ethos)這樣的文化商品嗎?

什麼是「台灣氣質」?一位造訪過台北的大陸朋友這麼描述:「房子舊了些,但人很從容、有禮貌、不與人爭、說不出來的溫柔」,在他的眼中,台灣是一個「有意義的他者」(significant other),中國人在改革開放裡「你爭我奪」卅年,一到了台北,才發覺原來這兒住著另一批接近「與世無爭」狀態的華人,讓他欣羨不已。

比較所有的華人地區,台灣是唯一享有全然自由空氣的社會,也大概擁有最多元的價值光譜,如果市場的那隻看不見的手仍然有效,「台灣氣質」未來必將是許多大陸消費者瘋狂求購的「意義商品」:從「微熱山丘」的南投鳳梨酥、「掌生榖粒」的花蓮一齊米,到籃下搖擺又柔軟的台北中鋒曾文鼎。

當然,這都先得看我們如何接下眼前曾文鼎的這個pass了……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gpsgps003 的頭像
    gpsgps003

    GPS追蹤器 - 衛星追蹤器 - 衛星追蹤器 l 迷你鼠科技

    gpsgps0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